武鸣壮族山歌简介
信息时间:2015/5/21 14:58:08 阅读次数: 【打印本页】


武鸣壮族山歌简称为武鸣“壮歌”,武鸣壮歌的由来已久。起源已无法具体考证,千百年来,武鸣人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同时在各大大小小的传统集会、节日上武鸣各地的人们汇集以对唱山歌为其主要内容,从此,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歌圩。宋人周去非所撰的《岭外待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合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踏袭,其间仍有绝佳者”,对壮族歌者的聪明才智赞不绝口。

三月三”歌圩是壮族最盛大的山歌节日。明朝天顺进士刘大厦在南宁写的《闻从者谈土俗写怀柬王宪佥》诗中也提到“男女歌谣成卺礼”等,皆描绘了壮族歌圩上男男女女对歌不断的情景。明清之际,曾有不少诗歌、文章赞道壮族歌圩盛况:“木棉飞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听谁慧舌制新词。”《武缘县图经》记载:“答歌之日,武缘(今武鸣)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年三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其中描写了歌圩上对歌的习俗。

明代邝露《赤雅》等书记载:“正月初一,三月三,秋歌中秋节‘男女’采芳拾翠于山淑水湄”,唱和竞日。在本地老百姓传统地称这一活动叫年青人的“逗俏”、“耍冒”“估友”即年青人在三月,山花开满山,四处密荫时节,有的专门安排时间、有的则在插完秧、耙完田后,立即把随身带上的,非劳动的漂亮衣服换上,挎上壮锦袋、带上定情物,上山对情歌,“逗俏”、“耍冒”“估友”。漫山遍野、花伞花衣点缀了山野、爱情山歌一阵又一阵,直唱到太阳落山,月亮升起来,各人找到自己心上人,便双双走进树林中,由原先的群体战转到单打独斗的对歌。

当地人民政府自1985年起,在县城举办壮族“三月三”歌节,每年一届。歌节之日,灵水湖畔,武鸣河沿岸,明秀园、圩场上、公路旁、山坡上,人山人海,简直“无处不飞歌”,壮乡成了歌的海洋。武鸣壮族山歌36种,特征如下:

一、有东西南北中区域歌种特征:

1、东部的“欢靴”曲调婉转优美,拖腔及衬词多,流行于东部的两江、马头、陆斡、罗波四个乡镇,也是目前传承较好的山歌种。

2、西部高腔山歌:西部是锣圩镇,山连着山,因而那里的山歌高昂辽阔。

3、南部山歌:南部甘圩山歌是流传在甘圩镇的一种似汉族的腔调,由于语言的不同,也很象汉族的平话山歌。

4、北部“寺圩”山歌,仙湖“欢姨”及灵马壮、汉族山歌(七言体):北部有三个镇,即府城、仙湖、灵马,因而北部有三种代表性山歌。

5、中部高腔山歌:中部高腔山歌有四个镇,即城厢、双桥、太平和宁武,每个镇的音调是一种的。

二、壮族、汉族山歌的五言体,七言体特征:武鸣有壮族、汉族山歌两种,壮族山歌五言一字,四句一首,汉族山歌七言一句、四句一首。

三、山歌押韵特征:壮族山歌运用腰脚韵,汉族山歌一、二、三句尾韵。

四、一种曲调多段歌词特征:每一种山歌曲调,可填多段歌词

五、调式特征:武鸣山歌是代表性和传唱性的山歌,调式分为宫、商、徵、羽调式,目前尚未发现角调式。

六、山歌演唱适用范围:歌圩,红白喜事,进新宅,办满月酒等庆祝庆典活动。

七、演唱形式:以一付歌对一付歌,即男女各2名歌手对歌,很少出现群体性盘歌,表现形式有:赞美性、自贬性、情歌追求性等。

八、时间特征:春节、“三月三”、“三月十五”、“四月八”、“五月五”、“八月十五”、“九月九”等歌月。另外受朋友邀请去演唱(不定期)。

九、表演区域:跨镇、跨县表演。

十、自娱自乐性特征:山歌作为武鸣壮族和汉族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形式。

2012822,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武鸣壮族山歌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武政发【201243号);

2012222,武鸣壮族山歌公布为第四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府发【20129号);

2012530,武鸣壮族山歌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桂政发【201248号)。

项目保护单位:  武鸣县文化馆       邮编:530100

电话(办):0771-6221062         传真:0771-6238355

邮箱:wmxwhg106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