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五色糯米饭,又称“五色饭”、“乌饭”。主要流传于武鸣及周边宾阳、隆安、马山、上林、邕宁等南宁市壮族地区。五色饭是壮族人民记倚幸福、美好、和谐、吉祥、如意的象征。是壮族“三月三”歌节传统的节日喜庆特色食品,是壮族人民过着五谷丰登火红日子的写照。
一、壮族五色糯米饭在“壮族三月三”歌节的传承情况
地方志《民俗编》多有记载。如清代《武缘县图经》载:答歌之习,武缘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三月初一至初十日,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再逢暮春农历三月初三,班鸠乱飞、木棉花开、草木葱茏、气象万千,壮族青年男女便穿着节日盛装,尤其女青年包着绣花头巾,身穿壮锦花边的兰绽土布新衣,脚穿花鞋,成群结队,带着定情物和在家里精制好的节日食品——“五色糯米饭”,在长辈歌师的帮助下,比才思、比智慧地对起山歌,此时此刻满山遍野、歌声嘹亮、旷达真挚。正如有句壮族山歌唱云:“哥妹同吃五色饭,永结良缘共欢畅。”
壮族五色糯米饭,也是壮族人民用于祭祀祖先和招待外来亲属、远朋、好友的上品佳肴,节日中每家每户的餐宴上都摆设在显眼的地方,以显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五色饭上面肥厚的“粉蒸肉”便是象征生活丰厚、富有和甘甜。
二、壮族五色糯米饭的原始思维与传承价值。
壮族五色糯米饭是古代壮族人民对“五方”、“五色”、“五行”的图腾观念的崇拜和信仰。在远古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指导下,壮族人民把“打雷”现象称为“雷神”。传说“雷神”能给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上天能司风雨的神灵有五位神将,分别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东方为天宝雷神,南方为天真雷神,西文为天李雷神,北方为天楼雷神,中央为天箓雷神,统称为“五雷神将”。又分东方青色(属木)、南方红色(属金)、西文白色(属火)、北方黑色(属水)、中央黄色(属土)等五种颜色及五行重属。形成了雷与五方、五色、五行在壮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壮族五色糯米饭亦与五方、五色、五行有关,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阴、阳、五行的意蕴。
三、壮族五色糯米饭的原料制作及节日内涵意蕴
壮族民间制作五色糯米饭分为五种不同颜色:红色多用红兰草或大红叶、什锦叶的汁染成。黄色多用黄姜或黄花(中草花)汁染成,紫色用紫兰藤汁染成,黑色用枫树叶又称乌饭叶汁染成。每年入春,在春雷还未响之前(打雷前),就把以上原料备好、备全。然后于三月初三把原料冲碎熬成汁,经过虑后再把云香糯米分别浸入汁内染色,待三月三日放入锅中蒸熟即成。“五色糯米饭”也用于“三月三”或清明节祭祀祖先及节日盛请亲朋好友到家作客的宴上佳肴。据说吃了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不怕雷打,吃了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还能消灾难、能交好运、能治百病(原料确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尤其对产后妇女有益保健的作用。在壮族“三月三歌节吃 “五色糯米饭”时必须与“粉蒸肉”一起吃才能称为美食。“粉蒸肉”一般用黄豆或绿豆(也有用玉米)炒熟、碾成粉末,加上山黄皮干、白糖、蛋黄等配料,然后与事先切好的肥厚的生猪五花肉混合拌匀腌制2——3个小时,再放于蒸锅蒸熟透而成。
2007年11月1日,壮族五色香糯米饭制作技艺公布为第一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10年5月31日,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桂政发【2010】25号);
2011年5月27日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预备推荐申报名单;
2013年9月,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项目保护单位:武鸣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