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文化瞭望
这次,我有幸成了浙大的校友
信息时间:2016/7/14 10:46:05 阅读次数: 【打印本页】

文/南宁市武鸣区文化馆馆长 余燕鸣


惠风和畅,杨柳依依,作别偎依西湖湖畔的“东方剑桥”——浙江大学,心头涌动的是有幸成为浙江大学校友的依依眷恋情怀。

42430日,我作为一名县文化馆的馆长,有幸参加了由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举办的第二期“三区” 文化艺术人才培训班的培训,为期七天的全脱产封闭式培训,让我不仅仅收获了许多全新的知识,也让我深刻感受到浙江大学作为百年名校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精神。“你们也算是浙江大学的校友了!” 培训开学典礼上,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高级培训中心副主任徐美华的一席话,更让我倍感幸福和自豪!

这次培训,是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和浙江大学精心策划并认真实施的。培训通过课堂面授、现场教学、研讨交流、参观考察的方式进行。培训内容分为艺术类、公共文化类、文物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产业类和广播电影电视在等六大块业务课程。

 虽是短短的七天培训,我却能够有幸聆听到全国乃至国际学术界有名的专家教授的课。在浙江大学学习的每一天,我都把自己当成一名浙江大学的新生,端坐在舒适明亮的教室里,认真聆听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阮可、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郑加成、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李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物及博物馆系主任严建强、浙江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黄浏英等几位老师的课,这一节节风格独特,精彩纷呈的课,让我如沐春风,醍醐灌顶。而教授所讲的每一个课题,例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新媒体时代的软实力竞争》、《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与发展战略》、《广电媒体发展的方向》、《文化旅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及利用》、《文化节庆的管理及市场运作》、《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建设》,都能结合我们的作为基层文化人的工作实际,给予理论和实践操作上更深层的教育指导。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阮可主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课题,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四个方向、当前有哪些主要任务、如何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个问题入手,通过详尽的事例分析和理论阐释,给我们明确了必须从运用协调机制、借力办大文化、设置工作载体和抓手、点上突破形成制度和规范、纳入十三五规划等方面做起,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系我县实际,这些年来, 武鸣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城乡特色文化繁荣,文化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但武鸣县作为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在今后特别是十三五期间还应该“借力办大文化、设置工作载体和抓手、点上突破形成制度和规范”,重点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示范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一批戏台、球场、文化室,进一步提高农村文化设施档次。举办县、镇、村(社区)运动会等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要使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与其地位相匹配的、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李杰主讲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与发展战略》这一课题,从文化产业政策的地位、内容、导向等方面,阐释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点明了创新在文化产业中能动和发展作用。结合我县实际,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就应该列入十三五规划当中,充分发挥武鸣县区位优势和基础资源优势,依托现有的文化、历史、旅游、商务等设施,着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在突出山水、人文、民族、商贸等特色,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现代气息、国际风格的文化旅游设施,重点保护开发明秀园、葛阳文昌阁、府城思恩府、大明山龙母文化、罗波庙等历史人文景观,改造提升伊岭岩、灵水、大明山、花花大世界、起凤山、九洞山、黄道山、罗波潭等自然景观,打造壮民族与骆越文化风情游线路,建设发展壮民族风情长廊、壮民族文化风情园、骆越文化博览园等现代商贸设施,开发实景演出、休闲观光等文化旅游娱乐项目,促进壮民族与骆越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以起凤山宗教文化生态旅游区、广西民族文化苑、中国壮族文化园、邓家历史文化村、罗波潭文化休闲区等项目为依托,建设文化休闲集聚区,开发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民族艺术文化等文化内容,开展文化旅游、文化体验、文化休闲项目,把东部文化休闲区打造成南宁市民文化休闲度假后花园;依托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盟教育园,发展研发服务、工艺设计、物联网、移动电子商务、国际会展、教育培训为主的文化产业集聚区。鼓励探寻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的空白点、交叉处与融合域,通过创新科技引领消费,通过创意旅游做旺人气,通过创投资本加速发展,着力引进现代文化服务业,规划建设文化总部经济聚集区、文化特色经济汇集区、文化交易经济密集区,不断增强以文化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同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物及博物馆系主任严建强主讲的《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及利用》和浙江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黄浏英主讲的《文化旅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这两个课题,让我对武鸣县在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文化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我明白了,当历史的尘埃落地,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明白了,在大旅游格局下,文化旅游不仅仅成为人们新的追求,而且也必将成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更让我欣喜的是,培训活动还安排我们参观了浙江省图书馆和杭州市博物馆,这让我对浙江这素有江南“鱼米之乡”“文化之乡”“人间天堂”美誉的地方,有了更直观更深层的了解和认识,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巨大变迁和繁荣发展,有了更为形象的感受。特别是在参观途中,徜徉在杭州的西湖景区里,漫步在杭州市的街道上,透过美丽的风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浙江人强烈的发展意识、突出的人文情怀和务实的经商理念,这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浙江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一大重要因素,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浙江大学学习生活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但浙江大学厚重的文化积淀,严谨细致的学术氛围,求是创新的学人风范,争创一流的目标定位已深深融入我灵魂的深处。培训课教授们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境界将教会我思考、教会我创新、教会我实践,并将内化为推动工作创新的不竭动力,时时催我前行。有形的学习培训结束了,但无形的思考感悟将成为一种习惯长期坚持下去。此次培训,让我有幸成为浙大的校友,不仅圆了当年高考落榜我那要到大学里学习的梦,而且在浙大七天收获的点点滴滴将让我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