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宝祥
古往今来,春节是我国人民最为隆重的盛大节日,各地按照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举行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其中,壮族的年粽文化,较之其他民族,更具有独特、厚重的历史内涵与神秘色彩。
(一)、古老的记载
粽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最早记载粽子的书是西晋人周处(公元240~299年)编著《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角黍,或将米放在竹筒里煮熟,称为“筒粽”。辞书释,角黍就是粽子,以箬叶裹米,形如三角,古用粘黍,故谓之角黍。由此推知,角黍与筒粽就是古代最初的粽子。尔后,南朝文学家吴均(公元469~520年)著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记载,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自投汩罗江而死,楚人纪念屈原,每逢此日用竹筒盛米投到水里祭祀。后来,东汉时有个名叫欧回的人,一次梦见屈原对他说,每年投放给他的筒米都被蛟龙抢先吃了,如果能用粽叶包上米,再用五色丝线捆牢,蛟龙就不敢吃了,因为蛟龙最怕五色丝线。此后便开始用这种方法祭祀屈原。由此推断,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风俗早于汉代形成。宋代李昉等辑的类书《太平御览》,引用周处《风土记》,说角黍“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陆游《剑南诗稿》中多处写到端午食角黍(粽)。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载,“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此外,其它古籍有关粽子的记载,都是沿袭周处《风土记》之说,没有独特之处。所见古籍,皆无春节包粽子、吃粽子之说。
(二)、独特的习俗
今人编撰的有关地方各民族节日习俗的书,出版了不少,各书所说的春节习俗,都是以年糕、饺子为节物。这些书,看了许多本,皆无以粽子为春节节物之言。而实际生活中,长期以来,壮族地区及其周边一带,春节吃粽子的风气极其浓重,久盛不衰。由此才发觉春节包粽子、吃粽子只是壮族地区及其周边一带的独特风情。
粽子是壮族人家春节必不可缺的节物。民间流传“没有粽子不算过年”的俗语。在壮乡,临近春节的圩场上,摆卖包粽子用的粽叶、草绳、糯米、豆片、面酱、香料等,成了拥挤不堪的一条街,人头攒动,熙熙嚷嚷,好不热闹,好一道风景。
壮家年粽,简直是精美的工艺品,视之悦目,闻之赏心,食之爽口。壮家厅堂神台上的那一对特巨大、特漂亮的年粽,既是祭品,更是登堂来访者注目共睹的观赏物,从大年初一日一直摆供到正月初十才取下而食。家中农具、谷仓、牛栏、猪栏、橱柜等等,都各挂上一个粽子以祭诸神,到处都是,简直成了“粽子世界”。亲戚朋友往来,以粽为美食,辞别时馈送一对精致的粽子带回去,便是佳节时髦礼品,不亦乐乎。娶了新媳妇的人家,春节期间,家婆得依照惯例带新媳妇去外婆家拜访,将给外婆家各户送一对年粽,名曰“逢白务”(壮语,义为“新媳粽”),其制作工艺当然是十分精致的,简直是造极登峰之作。
然而,也有部分户按风俗习惯春节是不得包年粽的,即年内有人亡故的户,尔后一个春节禁忌包年粽。世代传袭,主要以此表示对新故父或母的生养之恩的缅怀,其他亲人次之。这些因禁忌而不包年粽的人家,春节还是吃粽子的。除了节日期间的祭祀,壮族民间还有这样的习俗:出嫁了的女儿、孙女,娘家有人新故,尔后三个春节,都互相约定于节前某日,同丈夫、儿女一起,带上粽子、荤菜、冥品等物,回娘家举行祭祀。这是专为新故者单独举行的祭祀。娘家的同堂亦都来参加。这仪式非常隆重,该到的一般不轻易缺席。以此表示对新故者的念情与孝敬。这样的祭祀,就以粽子命名,壮语称为“拜逢”(“拜”义为“祭”;“逢”义为“粽”),汉语义译为“粽祭”。年粽为什么与对先父先母先祖的悼念有着如此深情的不解之缘呢?这与壮家年粽习俗一定有着奥秘的根源。
(三)、遗传的密码
古代先民的年粽文化理念,遗留至今只有年粽的名称、形状、材料及仪式,没有文字记载。首先,壮族年粽的形状并不是传世古籍所说的“形如三角”,而是做成底平上拱、中部丰满隆起的长条形。这个形状象征着什么?供于祭台之上,心中意愿而以模型示意,向神明祈祷。据壮学研究,这样形状的年粽是孕妇腹部的象征。据此推断,壮族年粽起源于生殖崇拜,又演化为祖宗崇拜,作为祭品以求嗣。粽子名称,壮语称为“逢”,系包裹婴儿的被子“朋”的细微变音。包,壮语称为“独”。“独逢”与“独朋”(壮语,义为包粽子与包襁褓)极其近音。在壮语中,有一种“音近义通”的现象,即有些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在字义上也相同或相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词汇的发展中,人们常常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来称呼类此的事物。因此,棕子的壮语名称,亦蕴含了生殖崇拜的寓意。包粽用的叶子,壮语称为“莨蓬”(“莨”,义为“叶”)。捆粽子用的草绳,壮语称为“皮”(“皮”,义为“肥”),隐称孕妇胀起的腹部。以上方方面面,都是壮族年粽起源于生殖崇拜的注脚。前面所说的年内父或母新故而春节禁忌包粽子的习俗,寓意当年“包襁褓”的亲人去世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留下了无法填补的空白———春节无人“包粽子”(近音替代),以示沉痛哀悼。
《武鸣县志》记载,县民的丧葬风俗习惯,“在死者头后,放一碗糯米饭,上插一双竹筷,纱纸包裹,谓之‘竖首’。”这其实是上述春节前粽祭习俗的变奏,由于临时措施,以一碗糯米饭替代粽子,亦属生殖崇拜之举:“纱纸包裹”糯米饭象征胎胞;其上竖插“一双竹筷”象征胎儿脐带内汲取养分与排泄废物的两条通道。以此寓意悼念亡故亲人的生养儿女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