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文化瞭望
加强县级文化馆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文化服务
信息时间:2014/8/17 23:40:24 阅读次数: 【打印本页】

 

周英举

 

[摘要] 县级文化馆是我国政府设置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文化馆事业是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于整个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充分发挥文化馆在“乡风文明”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 公共文化  群众文化  农村文化  文化馆建设

县级文化馆是我国政府设置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文化馆事业是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于整个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专门的文化公益事业。它始终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历史重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弘扬主旋律,普及社会审美教育,发挥文化活动优势,广泛占领农村思想阵地,让农民群众在自娱自乐中接受先进思想,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格,充分发挥文化馆在“乡风文明”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当前县级文化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政府工作的职能组成的基层文化馆工作,在加快农民奔小康的进程、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越发显得重要。如武鸣县文化馆除了配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举行文艺活动和举办广场文化活动以及常规性的组织开展“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四大节日活动外,还组织开展“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节、民间传统节庆、送文艺下乡等活动。从1985年起,每年农历“三月三”在县城举行武鸣壮族“三月三”歌节活动,2004年改为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2005年后改为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历年歌圩活动项目有:山歌大汇唱、山歌擂台赛、舞龙狮、文艺演出、拔河比赛、抢花炮、八音演奏、文艺游行、顶竹杠、抛绣球、斗鸡斗鸟、踩高跷、跑旱船、秧歌舞、板鞋竞技、盆景根雕展、壮族师公横鼓舞表演、壮族婚俗表演和商贸洽谈会等。2003年以来,创新项目有:千人竹杠阵、万人赶歌圩民族文化游、广西南部壮族山歌擂台赛以及《壮乡欢歌》、《酒火狂欢夜》、《壮话笑料故事、小品》大型专场晚会。农民享有和参与的文化活动总量和质量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县级国办文化事业单位普通出现萎缩,在客观上削弱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教育功能,基层文化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文化馆事业于市场经济中进退维谷的窘况下逐渐丧失了国办主体文化的形象和优势,甚至有些县文化馆名存实亡,因其无法开展社会活动,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那么,是什么导致文化馆工作日趋衰退?究其原因,与下列因素不无关系:

(一)业务人员素质偏低,观念守旧

这种情况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一)由于历年来“关系指标”“特殊照顾”及“遗留产品”作祟,使基层文化事业单位无意中“积压”了一部分非专业人员,以致个别地方文化馆的非专业人员人数比专业人员还多。(二)文化馆人事编制随意更改,高等院校毕业的专业人员极少;如:武鸣县文化馆1991年至2003年文化馆编制16人,少年宫编制5人,2004年文化馆编制变更为15人(调配1个编制到文联),文化馆编制变更为4人(调配1个编制到主管局),现正式编制为19人,实际在岗人员19人,其中主管局占编制1人,借调主管局办公室1人,现有干部17人,在职继续学习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7人,高中文化2人;50岁以 上工作人员2人,40岁至49岁7人,30岁至39岁6人,30岁以下4人。(三)在职的业务干部缺少更新知识的机会。这种人才“老化”的趋势成为困扰文化馆事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此外,干部队伍中,普遍缺乏忧患意识,不少人认为被纳入编制就像得了“护身符”,于是,工作中毫无热情、毫无目的、毫无计划,认为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不重要,把“下基层”变成“坐班制”,忽略了公关意识,忽略了本部门与各行业、各社团进行必要的交往和接触。从而降低了文化服务质量、削弱了部门服务功能,这种守于现状的观念及缺乏进取精神的人员结构,严重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文化馆缺少独立自主权

按理说,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主要是管思想,方针政策、规划,主要干部的任免,经费分配等事务,对文化馆的日常工作一般不必直接干预,而应放手由单位自己去管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遵守国家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执行计划的前提下,文化馆有权安排各种文化活动和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享有人事管理、安排、调配权,有权拒绝接纳各级领导指派的不符合本单位需要的人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中不少地方在两者间的职责关系、互相尊重等方面矛盾还比较突出。据了解,有的主管部门为了充实局机关部门的力量,随意、长期抽用文化馆的业务骨干搞行政、跑公关。另外,有的主管部门随意占用文化馆的人员编制额,大大削弱了文化馆业务队伍的整体力量,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些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不单不扶持,而且还抱着不信任的态度,把大小有偿服务项目独揽于身,既不让你干,自己又干不好,不仅造成工作职能含糊不清,而且影响了行政效能的发挥。

(三)设施简陋、服务项目单一

由于地方行政区划撤并,文化馆的设备、物资等一直存在变动因素,有不少文化馆设施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投资建设,地处偏僻,至今已破旧不堪,有的场地狭窄、或根本没有真正的办公活动场所,设施简陋使文化馆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受到很大的局限。如武鸣县文化馆创建于1951年,1982年建立新馆,1986年2月竣工,整个场地包括文化活动楼,文化长廊、舞台、旱冰场、儿童乐园等,活动楼设有舞蹈排练厅、音乐教室、舞厅、卡拉OK歌厅、展览厅、阅览室、录像播放室、乒乓球室、电子游戏室、器乐培训室,拥有音响、灯光等娱乐器械。1991年至1995年馆办活动项目有舞厅、卡拉OK厅、桌球、录像播放、乒乓球健身、旱冰场等少儿娱乐活动,以及举办长期和短期各类艺术学习班,科技讲座等。1996年后,由于地处偏僻、社会娱乐场所纷纷兴起,加上馆办设备陈旧过时,上述大部分活动项目逐年减少并最终停办。目前,只能开办寒、暑假短期的艺术培训班。其次,由于文化馆单位内部专业断层,如武鸣县文化馆曾设行政办公室、文艺辅导股、文学戏剧创作股、美术辅导股、美术阵地宣传股、摄影股、书法股、财务股、综合活动股,但目前已断层的专业就有文学戏剧创作股、摄影股、书法股、美术阵地宣传股,而且整个馆从事器乐演奏的专业人员空缺。另外受传统服务模式、资金匮乏等因素的影响,服务项目显得单调,不少群众认为文化馆只是单纯的唱歌、跳舞的地方,对文化馆应具的职能作用产生了片面认识。

(四)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文化经费难以保障。

县一级政府每年对文化基础设施经费和文化发展有计划、规划的不多,很少建立长效机制,以致很多文化设施不堪重负。国家文化部要求各级文化事业每年经费预算要占本县财政的1%,绝大部分地方政府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如目前武鸣县文化馆办公自动化设备仅有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还没有摄像机、录音笔之类的资料收集和保存器材,导致文化遗产资料以及开展活动资料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收集和保存,新挖掘出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部分群文活动也因没有经费投入而不能继续传承、加工、升级和及时保存。

 

二、加强县级文化馆建设的对策

 

(一)深化改革、增加文化馆的活力

当前,充分发挥文化馆的职能作用、提高文化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文化服务质量,文化馆单位必须是先健全自身的管理机制,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这也是文化馆为新农村提供服务的前提条件。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必须加强文化馆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虽然文化馆没有明确的产值指标和利润指标,但是它同样存在效益问题。这种文化工作的效益除了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效益。要发挥好这两个效益,原有的用人制度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不少专家就文化馆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提出了实行包括馆长在内的全员聘任制,实践证明,实行全员聘任制确实是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措施。我们必须正确制定及把握聘任标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把全员聘任制同岗位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其次,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馆的自我“造血”功能,在发展中提供服务,在服务中谋求发展。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我们广西属老、少、边、穷山区,地方经济不发达,文化设施普遍落后,这种状况给文化馆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不少的困难。如何改善硬件设备、增强文化服务能力?是大家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除了争取上级部门的专款外,我们可以采取资源配置上与相关部门或行业相结合的方式,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借助别人的资源增强自己的力量。武鸣县文化馆近几年与广告公司联合,采取租借、合作等多种形式,增加了舞台、灯光、音响设备进行有偿服务,适应、满足了本地区不同形式、不同规模文艺演出的需求,每年到农村协助演出不少于三十场次,并以此项目带动了其他服务项目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了文化馆硬件设备严重不足的问题,这种馆企相结合的办法可适用于资金、人才、技术等多个方面,其操作模式已产生明显效果。

(二)增强服务能力,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增强服务能力,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提供文化服务是文化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和贯彻落实,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服务的方式或有差异,笔者根据自己学习的体会和工作实际认为以下几种服务方式似可尝试。

1. 发挥广场文化优势,增加服务对象。近年来,我区各地大力加快城镇化建设,兴建的文化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广场逐渐增多,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愈来愈恢弘壮阔、声势夺人,群众民族民俗自娱自乐活动、各类健身活动如火如荼,作为文化馆单位应及时把握住这一大好契机,走出办公室,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想方设法,把它变成自己发展事业,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主打阵地,发挥它的文化中心作用。如武鸣县文化馆据2005年底不完全统计,仅广场(大部分为社区、镇、乡广场)文艺演出就达50余场。另外还有每年举办的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活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歌台文艺演出、武鸣县新创民歌大赛等大型广场文艺活动,观众参与近60万人次。目前,在文化馆的指导下,中老年合唱团、东方红艺术团、“尼达妮”合唱团、中老年健身队、腰鼓队,相继成立,并能正常地开展活动。今年武鸣县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会议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663”文化和体育工程。其内容是:(一)举办好六大盛会:县委、县政府组织举办一年一度“三月三”歌圩活动、九月新创民歌大赛,“泥土芳香”文艺汇演(调演),千人书画比赛,全民健身周活动、举办四年一次的全县体育运动会。(二)组织好六个“一百”,在全县各镇建立健全一百支业余文艺队,一百家文体中心户,每年举办一百场文艺演出,一百场电影晚会,一百场篮球比赛,一百场棋牌艺比赛。(三)村、社区落实好三个“一场”:全县各村委(社区)每个季度要组织一场文艺演出,举办一场电影晚会,开展一场篮球比赛,武鸣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663”文化和体育工程、所涉及文化活动项目的辅导工作就是由县文化馆组织开展的。

2. 建立跨行业联合群体,拓宽服务渠道。建立跨行业联合群体对文化馆为农村提供文化服务十分有利,也是文化馆单位盘活固定资产、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武鸣县文化馆经过大胆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该馆现有活动楼,80年代以前主要是用作录像厅,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家庭电器的普及,作为营业性的录像厅已退出市场。那怎样盘活现有资源,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经过多次探讨,他们采用了全国各地业余体校的办学模式,跟有关单位联合开办了迪斯尼外语学校和艺术培训,面向全县中小学招生,实行双校式管理。目前,在校学生不断增多、办学规模不断壮大,部分学员考取了广西艺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该馆主动与县环保局、县农村信用社、县土地局、县计生局、县地税局、县政法委联合举办的有关政策法规专场文艺全县巡回演出活动全面开展。

3. 立足本土文化,扶持民间文艺队伍。文化馆为农村提供文化服务,还应立足于本土文化,重视民间文化的健康发展。文化馆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对精神生活的影响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认识到本土文化所承载的知识情感等深层价值的内涵。如果农村文化活动单靠上面提供,尽管层次高、艺术性强,但却难以满足农村长期的文化需求。所以文化馆应把它作为为农村提供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单从武鸣县情况来看,民间艺术种类就达二十几种,且大多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分布面广,涉及面宽。据统计,该县乡镇自发组织的民间剧团、戏社、文艺队、采茶队、唢呐队、山歌队、舞狮队就有16个之多,这些团体常年活动于乡村。但由于缺乏正规管理,设备简陋,文艺创作能力有限等因素影响。不管在作品内容上、艺术表现力上都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对这些民间艺术团队,文化馆应当对其加以正确引导,给予智谋扶持,进行专业辅导。此外,还要有意识的组织各文艺团队进行城、乡、镇之间交流演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召开一些经验交流会,培养年轻的民间艺术人才,组织开展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鼓励、激发农村本土文化的自生和繁荣。

4. 树立精品意识、提倡服务多样化,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在为农村提供文化服务中,最容易忽略的问题是精品意识和精品追求。很多人认为农村文化无精品可言。其实,文化的最初源泉在民间,人们的精品意识和精品追求,是深化群众文化的必然要求,数量众多和成具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是蕴育精品的活土,而经过精心锤练的精品对提高群众文化水准又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2003年,武鸣县文化馆组建成立了武鸣县“尼达妮”合唱团,该团主要以本地方言(壮语)演唱本土山歌,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歌台演出亮相以后,引起各大媒体关注,得到区内外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同年十月,在第二届中国儿童音乐节暨第二届华夏未来音乐节中荣获声乐类比赛金奖和新作品创作奖。几年来,武鸣县文化馆努力打造“尼达妮”合唱团文化品牌,该团2006年7月上北京参加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演出获得成功,中央电视台文艺音乐频道录播和综合新闻频道作了专题节目。“尼达妮”合唱团也成为了武鸣一张亮丽的文化品牌;2005年该馆辅导的中老年合唱团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广西夕阳红合唱大赛荣获金奖,2006年4月由罗波社区剧团表演的小品《妻唱夫随》、灵源村文艺队表演的壮族三声部山歌《园中果芳香》都荣获市级比赛大奖。至今,这些节目在乡村仍久演不衰。近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农民对文化艺术的品味也在不断提高,不少群众还有着强烈的表演欲望。所以,文化馆在提供文化服务中,在活动形式上要勇于创新,形式要多样化,并要不断地更新,正确把握群众求富、求知、求乐的心理。多开展一些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比如山歌赛、采茶舞、舞狮等,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豪感,在充分利用现代化宣传工具的同时,还要继承和创造一些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的活动形式,以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爱好者的需求,从而推动地方文化发展。

5. 抓好乡镇文化站业务指导工作。乡镇文化站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文化事业机构,发挥其作用,对农村文化建设和社会议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但目前乡镇文化站业务干部专业素质较低,大多数为“文化杂干”,而且工作经常变动,给农村文化发展带来极大影响。作为业务主管部门,文化馆应抓好乡镇文化站业务指导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乡镇文化站业务干部进行各种专业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纵观现状,探索未来,文化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文化服务任重而道远,但路就在脚下,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只要我们能正确看待,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放开手脚,激发活力,在整个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文化馆事业才能摆脱困境,农村文化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此文已经唐基苏主编审阅、修改,同意刊用)